1950年,我国30年代的火学教授、无烟药专家王道周,到西南兵工局工作,抗美援朝时,他来工厂指导试制无后坐力炮药,推广苏联经验,使厂里生产制式发射药成功。
1951年7月,67名华北老兵工,听从党指挥,打起背包就出发,从北方来到川南泸州,来到工厂,分别担任厂、车间(科室)和工段领导职务。
王老回忆说:那时,工厂缺乏人才,条件很艰苦。我们抱着一颗火热的心来。有条件要干,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干。那时,我们是勒紧裤带过日子,排除万难搞建设。什么是老一代兵工人精神,那就是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勤俭节约、爱岗敬业,这绝不是一句口号,我们那一代兵工人就是这样实实在在地干出来的。我曾担任过厂领导,地方政府、对我们工厂的支持很大。泸州人很好,对我们这些北方人很好。我们从华北来的老兵工,不少人就是跟当地人结的婚。当然,工厂也大力支持地方建设。当年,泸州沱江没有公路桥,交通很不方便。
1959年,泸州修建沱江大桥(即现在的沱一桥),那时,正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,我们厂在自己经济都很困难的情况下,硬是挤出20万元,支援沱江大桥建设。现在好了,泸州的沱江、长江,到处都有桥。现在,正在修长江二桥,这座桥修通,我们高坝的人进城就方便多了,这座桥修通,会促进我们高坝的发展。
这批大学生中的曾光义,1979年,担任过工厂质量检验科科长。1980年兼任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。1984年,曾光义借调四川兵工局技术处,担任四川兵器工业质量管理协会负责人。1991年,他被火局授予先进工作者、优秀党员。1994年12月,他被国家技术监督局授予《全国技术监督人员荣誉证书》。
曾老回忆说:我是重庆大学毕业的。我们12个大学生,分到西南兵工局。当时的董文立厂长,担心我们不来工厂,专程到西南兵工局欢迎我们这些知识分子。那时,正是抗美援朝期间,我们雄纠纠、气昂昂,来到工厂。我们来了,董厂长要求我们这些大学生,要与工人师傅打成一片,因为大家都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。我们来自,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,那就是发展好我们的兵工事业。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,特别是我们厂的产品质量还关系到国家的安全、人的生命。我当质检科科长,严把产品质量关,不合格的产品,坚决不盖章。我盖章,产品才能出厂;我不盖章,哪怕盖了工厂的章都出不了。工厂的章,比我们质检科的章大,但用户只认我们质检科盖的章。
朝鲜战争的胜利,中国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。在这场异国他乡的战争中,工厂作为一个军工企业,被赋予特殊的使命。
颜亨孚也是首批大学生之一,原工厂新产品开发办主任。颜老在纪念建厂80周年的征文中写到:来厂不久,我们参与试制生产了反坦克57、75无座力炮用发射药上千吨,送往朝鲜战场,重创了美军坦克,迫使美国重新回到谈判桌前,于1953年7月签订了停战协定。
颜老骄傲地回忆到:我们试制和生产了多品种枪用炮用发射药产品及其相关品号的,所有产品质量均列国内前茅,有的还达到国际水平,为国内弹厂首选,为炮击金门、援越抗美、武器外贸,我们泸州化工厂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曾老、颜老等首批大学生,听从党的召唤,找到了用武之地,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。他们表示,投身兵工,无怨无悔。
1951年初,工厂的工人响应主席的伟大号召:增加生产、厉行节约、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。工厂迅速掀起为抗美援朝出力、为保家卫国流汗的。在开展的爱国主义增产节约竞赛中,工人们响亮提岀:“增加一份生产,就是增加抗美援朝的一份力量”、“节约一颗螺丝钉,就是给前方增加一颗炮弹”、“消灭一次事故,就等于消灭10个美国兵”的口号。
第二代兵工人李庆成,他在回忆文章《岁月留痕》中写道:上级要求我厂赶制信号弹,以适应夜战指挥需要。这项工作由5所负责。当时工厂一无资料、二无设备、三无技术,但为了抗美援朝bifa·必发下载,大家克服困难,摸索、试验,一名青工还为此牺牲。经过多次试验,终于成功地制造了信号弹181万发。我厂生产的7.62枪药,是军用、机枪弹用的发射药,战士使用起来很称心,机枪的连发效果好,很受前方将士的称赞和好评。我厂为抗美援朝提供了大量的枪弹发射药,保证了抗美援朝的胜利。
1957年10月,泸化厂隆昌转运站铁路专用线月,为了培养化工人才,泸化厂成立了厂属泸州化工学院。同年11月,成立科研所,从事国家下达的军品科研任务。就在这一年,该厂研制乙基纤维成功,填补了我国的空白。就在这一年,当年设计当年建成的硝铵车间,年产能力5000吨,年底完成任务5075吨。
姚厂长深入车间bifa·必发注册,了解厂情。让他欣慰的是,泸州化工厂的厂风好,勤俭节约风气浓,艰苦奋斗、吃苦耐劳作风强,还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管理经验。这是泸州化工厂很好的精神传承,他希望这种精神继续发扬光大。但同时,让他揪心的是,泸州化工厂的大部份工房是土木结构,甚至还有少数的竹编墙,极不符合火工厂安全生产的要求。再有,工厂的生产工艺落后,劳动保护设施差,有害气体对工人身体健康影响不好。还有,生产能力小,劳动生产率低。
1970年,姚厂长获得“解放”,在厂革委生产组任组长,负责生产工作。当时,正在建一条泸化厂专用输气管道工程,从合江县庙高寺到厂区,全长33公里。这条专用输气管道工程,难就难在要穿越波涛滚滚的长江。本来,这个工程可委托天然气公司承包,但当时天然气公司认为困难太大,他们的技术力量解决不了水下作业这重大难题。
怎么办?姚厂长想到当年二十三兵工厂迁建四川的艰难,难道这点困难我们这一代兵工人就不能克服吗?难道我们这一代兵工人会被长江这个“拦路虎”吓退吗?他在动员会上,对干部职工们说:我们要发扬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兵工精神,我们要排除万难、争取胜利。他高兴地看到,拿下长江这“拦路虎”,大家齐心合力,斗志昂扬。
爆炸发生后,五机部要求泸化厂,吸取教训,尽快组织恢复生产。姚组织有关人员,首先制定抢建复产方案。在抢建复产工作中,工人积极性很高,各车间都主动请缨。最让姚感动的是,退休工人甘录卿代表广大退休工人请战。450多名退休职工不讲条件,直接投入清理现场和恢复生产的战斗。甘录卿还组织100多人的技术队伍,承担了现场材料管理、施工机具修理、治安保卫、生活服务等项工作。姚看到,厂里的这些退休工人,爱厂胜过爱自己的家。
1976年,“”结束。就在这一年,姚金山同志调往重庆西南兵工局,但他的心还在泸州、还在泸化厂。姚金山毕竟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4年,他把人生中最宝贵的年华都献给了泸化厂。这段人生经历已成为他宝贵的人生财富,让姚金山同志欣慰的是,他离开的第二年,也就是1976年2月,四川省委和省革委会,授予泸化厂“大庆式企业”称号。
他的可喜收获有:从老一代工兵人身上,学到许多东西,特别是他们那种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、爱岗敬业、爱厂如家的兵工精神。他把在北京工业学院学到的理论知识,与泸化厂的生产实践相结合,引进了以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,重视环境问题,重视工人的生命健康,赢得工人们的尊重。在“”被批斗时,不少工人暗中保护他。他针对泸化厂生产工艺落后的现状,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,其主要成果是对生产线进行改造,经过两次扩建,生产能力扩大6倍。并且对无烟药技术进行了新工艺研究,作为技术储备。在生产技术管理上,促进泸州化工厂上了一个新台阶。再有,他在思想上经受住了严峻考验。
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,我国的乒乓球运动如火如荼,在乒坛上叱咤风云,登上世界乒乓球运动的高峰。
陈光育,泸化厂的老兵工人。他经历了兵工厂的新旧两个时代,他热爱新中国、热爱党、热爱兵工事业。他由一个旧知识分子,逐步成长为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——中国党员。在新中国的阳光照耀下,他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兵工人,逐步成长一个杰出的科技工作者,在创立兵工理化分析技术和专业标准过程中,作出了杰出贡献。他是球扁药制造新工艺的国家级发明人之一,还是一个德高望重的领导干部。
在泸化厂,像陈光育、余顺江、汤明卿、杜清和、宋炳文、唐续尧、张晋盛等倍受尊敬的劳动模范,还有很多很多。据不完全统计,仅从新中国的建立,到1985年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,在这20多年里,工厂先后涌现了许许多多先进模范人物。他们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兵工事业,为泸化厂的发展壮大,沤心沥血、屡建功勋。
网友:身为新一代的兵工人,阅读完这篇工厂历史文章,我的内心无比激动,从泸化幼儿园,小学,中学一直到泸化厂,我身上流淌着兵工人的血液!我也会像前辈们一样热爱工作!